健腦操26式

我在最近參加的一個義工服務中學懂了健腦操的其中四式,在好奇心驅使下便去了圖書舘找找有關健腦操的書,最後找來了這本由何兆燦和蔡慧明翻譯的《健腦操26式》。

原來健腦操已在全球超過八十多個國家廣泛教授,在很多歐美的國家的老師已將健腦操融入課堂及教學過程中,令學生學習過程中能更有效地發揮個人潛能。

健腦操的科學原理在於透過身體動作,有系統地刺激大腦不同部份之連結及整合,提升大腦的運作水平,個人的學習能力及工作表現。

我在網上找有關健腦操的資料,發現香港也有教授健腦操的中心,例如身腦中心有限公司專業教練及培訓發展中心就有提供有關健腦操的証書課程。另外原來過往也有雜誌介紹過健腦操,大家可以在身腦中心有限公司的通訊儲存庫找到,我個人推薦各位看看1999年親子雜誌中的實用健腦操(PDF),去學習簡單的三種開腦方法。

對於有關健腦操的效用,我仍然在摸索中,不過經過簡單的運動,的確令我感到心情得以放鬆;另外健腦操的功效令我想起在中國30多個省市進行推廣試驗超級全腦速讀(super speed reading)訓練教程,當中速讀的訓練包括一些左右手協調的動作來啟動左右腦,從而加強閱讀速度;我曾介紹過的栗田昌裕的書也有類似的啓動大腦的訓練;而且這是教育家保羅丹尼遜博士透過多年反覆的臨床研究設計出來的動作,所以健腦操能提升學習能力,也不是無從稽巧的。

總而言之,如果大家想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健腦操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Read More

智能記憶

最近看了Barry Gordon(貝瑞‧戈登)的《智能記憶》,作者Gordon是記憶與語言失調治療及研究的權威人物,本書是他超過二十年的研究與臨床成果。

Gordon將人腦的的功能分成兩大個根本:智力和記憶。他大膽地引入了「智能記憶」的概念, 他表示「智能記憶」是我們的解決問題、學習、 資料聯繫和創新的重

鑰匙

「智能記憶」是利用思維以及一般記憶的片段連結在一起的記憶,它由三項元素構成:

一、記憶與記憶之間的連結,

二、以這些記憶與連結之間的配對,

三、透過記憶與連結的配對 創造出更複雜的心智處理過程。

如果大家有看過關於增強記憶力的書籍,就發覺《智能記憶》一書在講述記憶的方法上並沒有帶來什麼驚喜,作者所介紹的「智能記憶」,以及將「智能記 憶」利用於思考 方法上,跟一直流傳於世的記憶術根本沒有什麼大分別,作者將記憶分為「一般記憶」和「智能記憶」,我覺得只是避免利用一般使用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 憶」的名詞罷。

Gordon表示 「智能記憶」能幫助激發創意,這是以過去的記憶及經驗加以連結和啓發,這的確是能為我們帶來很多創新的意念,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很多新的作品只是將 舊著作稍作更改。只不過這樣的方法很多時會局限於有限的經驗及記憶,難以突破,所以在創意思維方面,我還是主張利用「水平思考法」來啟發創意。
總括而言《智能記憶》並沒有為我們帶來創新的記憶方法,不過我認為本書的最大賣點,就是有大量的例子和練習,讓我們可以從例子中學習如何加強自己的記憶力。

相關連結

Read More

啓發身心潛力心象訓練法

image

《啓發身心潛力心象訓練法》的賣點在於一個不尋常的作者 ── 栗田昌裕

他出生於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碩士時程修了數學,其後到了美國加里佛尼亞大學留學。 他獲得了醫學博士和藥學博士學位。

栗田昌裕曾任三樂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醫師,他是是日本首位一級速讀合格者,並曾在電視媒體公開表演 「30分鐘讀30本書」的速讀能力。是唯一獲得日本文部大臣許可、生涯學習開發財團認定的速讀博士。

《啓發身心潛力心象訓練法》只是栗田昌裕成功秘訣的其中一本書,他其他的作品有:《 超記憶法》、《 手指回旋健康法》、《 栗田式超呼吸法》等等。

他的作品主要是一系列的心象訓練,務求放鬆情緒,令人進入一個最佳的心理機能狀態,啓發人的內在潛力。

心象訓練法帶來的效果,可以是增強體力、回復元氣、令內臟機能復甦、舒緩情緒壓力、甚至可以提高思考力和記憶力。

這樣說可能有點紙上談兵,我在書中找了一個簡單的手指迴旋建康法,完成這個訓練,約有六成的人可感到氣力旺盛,各位有興趣的不防一試:

(more…)

Read More

《我們仨》

wethree「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是著名作家楊絳於晚年哀失最親的丈夫(錢鐘書)和女兒(楊緩)後的作品,在此書記述了他們一家不平凡的家庭六十多年來經歷過的點點滴滴。故事以楊絳與錢鍾書同赴英國牛津讀書開始、女兒楊緩的出生、他們回國以後的種種經歷,直到錢鐘書和楊緩的去世。

楊絳以過去一家人的回憶,表達出對自己兩位最親的親人無限的思念。

世事無常,人世間的快樂往往是很短暫的,在《我們仨》最後的幾句,可算是楊絳飽歷風雨、生離死別後對生命的感慨,我相信不少人也會有同感: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就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Read More

There’s Treasure Everywhere

前 幾星期我在書局見到《Calvin and Hobbes:There’s Treasure Everywhere》出售,真是令我喜出望外,因為大概在五、六年前這本畫冊發售的時候我身上根木一本沒有足夠銀兩可以買,加上那時以為本書值 $399,最近才發現399原來係台幣,所以本書只係百零蚊港幣。

現今俾我再見到本書,就二話不說的買咗呢本書以作收藏。 相信大家有睇開SCMP的話,都睇過呢套漫畫,故事講述一個六歲的小朋友家榮與他的朋友Hobbes(一隻老虎) 的日常經歷,從中出現了很多有趣抵死的故事。

如果大家有睇個的話,都知道其實Hobbes在所有人的眼中只係一隻公仔,但係在 Calvin 的眼中,Hobbes是一隻活生生、愛吃吞拿魚的老虎。

Bill Watterson 的漫畫一直都是我最愛的其中一個漫畫家,而The Calvin and Hobbes就是我最愛的系列之一,我曾看過The Calvin and Hobbes 的 Tenth anniversary book,實在教人興奮。

在那本書中,收錄了The Calvin and Hobbes的一些作品,在一些作品後都寫出了他畫此作品時的心聲和畫的目的。

他的創意實在令我佩服(雖然有時會睇唔明),最令我欣賞的是他能用簡單的筆法,畫出主角的無數心情。另外,有時候他的作品並不是只令人一笑了之,往往笑中有淚,給人教訓一餐。

還記得以前大學有一年的考試,其中一題就是放了其中一個The Calvin and Hobbes的故事,問題就只有一個字”Discuss”,果題的分數係成份卷的廿五個percent……

Read More

進化論的聖像

踏入廿一世紀,達爾文的進化論已經深入民心,我們亦很容易在科學課本上找到有關進化論的描述及例證,這些例證包括: 從猿猴進化成人的圖片、海克爾的胚胎、胡椒蛾、四翼果蠅等等。

大家可知道這些所謂的「證據」全都是不正確的?這全都是導人迷信的「聖像」(icon)?

在2000 年約拿單‧威爾斯(Jonathan Wells)出版了一本書《Icons of Evolution: Why Much of What We Teach About Evolution is Wrong》(中文譯名為:進化論的聖像-課本教的錯在哪裡?)揭發了這些進化論證據背後的真相,指出了我們幾十年以來在教科書上學習到有關進化論的理論 的錯誤,揭露一班進化論學者如何無視進化論的相反證據,把這個歷史悠久的理論假造成一個科學事實。

例如進化論學者發現人和猿猴的骨頭相似,就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但其實他們也知道章魚眼和人眼相似,他們卻不說人是由章魚進化而來的。

這 些學者只會把 跟進化論的見解一致的發現拿來歸類,若有不利他們的理論的,就棄而不用。 有關這本書的內容介紹,不在此多談,以下兩個網站已經有很詳盡的介紹,是很值得大家去認真看看的: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00116 http://www.campus.org.tw:50003/public/book-series/a1014.htm ”

科學是追求真理。任何科學理論,遲早必須有實驗或觀察的印證。

原則上,當新的證據出現的時候,所有的科學知識都要改變。無論那理論被接受有多長的歷史,或 現在有多少科學家仍然相信它。

如果有相反的證據建立起來,那理論必須重新估價,甚至被拋棄。

否則,那不是科學,而是神話。

沒錯!!科學是引領我們踏上真理的道路,無論一個理論有多少人相信,如果有證據證明一個理論是不正確,我們必須要去面對它,而不是忽視它。…

Read More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00102693641.jpg「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寶藏正在等待著他。」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講述一名西班牙牧羊少年追尋夢想的故事,書中主角自小就喜歡旅行,希望可以認識世界,所以違背了父母希望他成為神父的期望,去當可以到處旅行的牧羊人。

後來由於一個不繼重複的夢,經過一個解夢師及撒冷之王的啟示後,決定離開安定的牧羊生活,變賣羊群,前往遙遠的沙漠的金字塔尋求夢見的寶藏。

旅途中少年憑着他對夢想的熱忱和毅力衝破重重考驗,朝向他的夢想進發,途中令他領悟到宇宙中共通的語言,一種在世界上每個人的心都能了解的語言……

也 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勇氣將其實踐,在尋夢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面對不同的波折。有些人為求生活的飽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例如 故事中有一位麵包師父,他的夢想跟牧羊少年一樣要到處旅行,可是由於生計關係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等到他成為了麵包師父的時候要實現夢想就已經太遲了。

有些人則害怕別人的眼光,最後只做了別人認為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最後能夠成功實踐夢想的人,往往是那些不畏艱幸、排除萬難的人。

書 中說到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天命」,雖然我並找不到什麼科學理論或證據支持,但我是深信這一點的,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我發現很多事情都是刻意安排 的,每個人都會有他出現的目的和使命,我們隨時都會碰到書中所謂的「預言」,暗示我們的「天命」,只是往往因為外在環境的因素令我們把它忽略,只要我們細 心領會,以心去感受,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應做的事情。

人們往往都懷抱著自己的理想,想去實踐的人不多,能堅持到最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正在尋夢的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本不能錯過的讀物!!!

「當你真心渴望某東西時,整過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P.S.這是我近期看過最喜愛的一本書,市面上此書有普通版和繪圖版出售,我買的是繪圖版,看起來特別投入!!

Read More

How we live

這是我在逛大學的舊書攤時買的一本書。 作者Sherwin B. Nuland以一位外科醫生的角度,以及他在行醫多年內的一些病例,去探討人之所以能生存的原因,這些病例中包括一位病人體內大量出血而原因不明的過案、一位戰勝乳癌的女子、一位切除息肉而差點送命的病人等等。作者很明晰地解釋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是如何巧妙的互相配合及運作,令我們從中得以窺探到人體的奧秘。 從體驗人體的奧妙中,不禁令人感受到人體的巧斧神工,可是作者認為這萬萬不能歸屬於上帝的傑作。原因是他深信萬物全是進化的成果,即使現今生物學上仍有未能解釋的問題,終有一天會有一個科學理論的出現將其解釋。Sherwin對生物學的強烈信任令我感到詫異,他認為人能夠生存的一個重要原素,是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意志」(survival spirit),他深信總有一天能夠利用生物學把這天賦的生存精神解釋。他否定設計者的存在,認為或會有一天生物學能證明一切。 雖然我很欣賞生物學及進化論對人類科學的貢獻,但生物學究竟能否解釋一切呢?相信很多生物學家也會對這問題感到很苦惱。生物學上最基本理論之一的細胞學說(Cell theory)認為生物體是由一或多個細胞所組成,世上所有細胞都是由一個細胞所分裂衍生而來的,萬物正是由這個細胞慢慢進化而成的。可惜我認為這個理論不能解釋第一個細胞的由來,仍然不能解釋宇宙誕生的原因;另外人類的靈魂是否能夠進化而成呢?也是我的一大疑問(當然,究竟世上有沒有靈魂已經是一大疑問啦)。…

Read More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Mitch Albom 是《Tuesdays with Morrie》的作者,在他的新作《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中,再次討論人的生死的問題。 書中的主角Eddie曾是一名軍人,戰爭時意外的腳傷令他每天都要一拐一拐的過活,退伍後他成為了一名遊樂園管理工人,巡視每一個機動遊戲。在他自己眼裡,自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直到他八十三號生日的那一天,他在遊樂場裏營救一個小女孩時不幸身亡。 當Eddie醒來時,他發覺自己已身處於天堂,在這裏他生前生活片段的一一重現,並且重遇他生命中直接或間接接觸過的五個人,告訴他人生是怎麼的一回事。 書中的主角Eddie一直都認為自己過了一個極無意義的人生,但到了他死後,才明白到自己其實是影響着很多人的一生,每個人都會有他生存的意義,例如他死前救了一個女孩,這次意外中,雖然Eddie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卻延續了這小女孩的生命。 Mitch Albom看來要提醒我們要對人生要抱着樂觀的態度,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會有他的生存意義,只是可能他未能察覺得到;無論一個人的工作有多悲微,都會有他的存在價值,例如雖然Eddie沒有小孩,但他在遊樂場工作為很多小朋友帶來了無限的喜樂。…

Read More

《OUR FINAL CENTURY》

一位科學家向人類警告,現代文明只有一半的機會可以安然渡過這個世紀!

這位科學家就是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芮斯爵士(Sir Martin Rees). 這位劍橋大學天文與宇宙學家在2003年發表的科普書籍《OUR FINAL CENTURY》中表達出這可怕的預感,人類在恐怖行動、環境災難、核子戰爭、全球性流行病、生物科技的失控等等的危機中,人類能渡過這世紀的概率只有一 半。

書中有一個很科幻的預言,是有關納米機器人。(記得之前電台的一個電視節目曾提到,將來可能會有納米機器人的出現,為人類消滅癌細胞)。芮斯爵士認為,將 來納米機器人可能可以自行複製,並能咀嚼有機物質,然後將生物圈變成一個無生命的「灰色黏團」(gray goo)。

這個構想正是美國科幻作家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科幻小說《奈米獵殺》(Prey)的主要內容 。

(Reference)

我只看到此書一半內容,就已經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不禁想起九一一、伊拉克恐怖組織斬頭事件、SARS等令人不安的事情……不過,事實上我明白到 我是無法見證芮斯爵士的預言,因為我自己應該無咁長命可以渡過這個世紀,(我要有一百二十多歲命才可渡過這世紀!!)這或許不是我們人類的final century. 不過一定是我最後的一個世紀, My final century….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