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記憶

最近看了Barry Gordon(貝瑞‧戈登)的《智能記憶》,作者Gordon是記憶與語言失調治療及研究的權威人物,本書是他超過二十年的研究與臨床成果。

Gordon將人腦的的功能分成兩大個根本:智力和記憶。他大膽地引入了「智能記憶」的概念, 他表示「智能記憶」是我們的解決問題、學習、 資料聯繫和創新的重

鑰匙

「智能記憶」是利用思維以及一般記憶的片段連結在一起的記憶,它由三項元素構成:

一、記憶與記憶之間的連結,

二、以這些記憶與連結之間的配對,

三、透過記憶與連結的配對 創造出更複雜的心智處理過程。

如果大家有看過關於增強記憶力的書籍,就發覺《智能記憶》一書在講述記憶的方法上並沒有帶來什麼驚喜,作者所介紹的「智能記憶」,以及將「智能記 憶」利用於思考 方法上,跟一直流傳於世的記憶術根本沒有什麼大分別,作者將記憶分為「一般記憶」和「智能記憶」,我覺得只是避免利用一般使用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 憶」的名詞罷。

Gordon表示 「智能記憶」能幫助激發創意,這是以過去的記憶及經驗加以連結和啓發,這的確是能為我們帶來很多創新的意念,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很多新的作品只是將 舊著作稍作更改。只不過這樣的方法很多時會局限於有限的經驗及記憶,難以突破,所以在創意思維方面,我還是主張利用「水平思考法」來啟發創意。
總括而言《智能記憶》並沒有為我們帶來創新的記憶方法,不過我認為本書的最大賣點,就是有大量的例子和練習,讓我們可以從例子中學習如何加強自己的記憶力。

相關連結

Read More

Examiner

話說呢幾日我要幫手做考官聽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的題目主要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問題, 在Q&A Section的時候我要問問題,當中的過程真是笑話連篇:

過案一:

我:「高爾夫球表面的小凹洞可以減少空氣的曳力並增加升力,讓高爾夫球飛得更遠,那麼為什麼足球的表面不加入凹洞來減少空氣的曳力呢?」

同學A:「以我所知,足球是在草地上滾動的活動,所以加入小凹洞對它沒有什麼幫助。」

同學B:「我認為足球如果加入小凹洞,足球員就會時常射飛機,減低比賽的吸引性。」
過案二:

問:「Stereo是什麼 ?」

答:「從一個方向聽到的就不是Stereo,從多個方向聽到的聲音就是Stereo。」

問:「那麼我現在跟你說話,我的聲音從多個角度反射到你的耳朵,請問我的聲音是否Stereo?」

答:「……」

問:「那麼為什麼人有一雙耳朵而不是一隻?」

答:「因為一隻耳朵可以接收一個方向的聲音,而兩隻耳朵可以接收多一個方向的聲音。」

問:「如果這是對的話,那為什麼人不是有四隻耳朵或是八隻耳朵,來聽四面八方的聲音呢?」

答:「……,係喎。」

Read More

道風山與梅窩之旅

近來的工作與生活壓力頗大,所以把握了前一個週未的空餘時間參加了一些活動來放鬆一下。

taofungsan.gif第一個活動是於前星期六遊覽沙田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據說從前有shatin4.jpg一個佛教徒因為信了耶穌,將充滿佛教色彩的寺廟建築改建為敬拜上帝的聖殿和基督教叢林,就成為了這個充滿中國色彩的中式基督教聖地,左圖中的聖殿就是就是其中一個極具特色的建築物,真想不到香港也能找到這麼別具一格的宗教勝地。

另外於道風山頭東邊的一個空曠廣場可以看到一座約兩層樓高的十字架,在這裡又能看見整個沙田市中心,情景好不莊觀。不過如果大家有興趣去看十字架的話就要小心,聽說這裡常有野狗出沒,而且以前還有人被狗咬的過案。

image001.jpg在道風山渡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星期日又要坐船前住梅窩,因為這天要借「動感亞洲活動比賽」當義工,當日早上五點半就要起床到中環碼頭坐船。

「動感亞洲活動比賽」吸引了大概三百人參加,大部份是外國人,比賽項目包括越野賽跑、爬山、渡海和攀石。它不是一個大規模的活動,所以沒有依賴電腦 作登記,也 沒有像渣打馬拉松一樣利用電腦晶片作時間紀錄,大部份的登記和紀錄都是靠人手的,我的工作就是先到梅窩幫手分配號碼布,然後選手起跑後就坐車到貝澳的終點 站 幫手,在終點站我的工作是為各位衝線選手作姓名和組別。所以我有機會為所有選手祝賀,在這一天,「what’s your name」和「Congratulation」這兩句話我說了差不多三百次哩。

由於這次活動有攀石的項目,我在終點看到不少參賽者頭破血流的回程,第一名的選手也滿手鮮血地衝邊,不過由於他衝邊時記者沒有拍下,所以他又要跑多五十米再次衝邊以便拍攝,場面好不搞笑。

整個活動在當日大概下午二點完成,離開貝澳後我又要回到學校繼續工作,這一陣子我手頭上的十分多,所以這兩天的事也要遲了整整一星期才能紀錄,不過經過這兩個活動後,心情的確感到十分舒暢,將來如果有機會,我或許會參加這個 動感亞洲活動比賽,挑戰一下自己。

Read More

啓發身心潛力心象訓練法

image

《啓發身心潛力心象訓練法》的賣點在於一個不尋常的作者 ── 栗田昌裕

他出生於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碩士時程修了數學,其後到了美國加里佛尼亞大學留學。 他獲得了醫學博士和藥學博士學位。

栗田昌裕曾任三樂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醫師,他是是日本首位一級速讀合格者,並曾在電視媒體公開表演 「30分鐘讀30本書」的速讀能力。是唯一獲得日本文部大臣許可、生涯學習開發財團認定的速讀博士。

《啓發身心潛力心象訓練法》只是栗田昌裕成功秘訣的其中一本書,他其他的作品有:《 超記憶法》、《 手指回旋健康法》、《 栗田式超呼吸法》等等。

他的作品主要是一系列的心象訓練,務求放鬆情緒,令人進入一個最佳的心理機能狀態,啓發人的內在潛力。

心象訓練法帶來的效果,可以是增強體力、回復元氣、令內臟機能復甦、舒緩情緒壓力、甚至可以提高思考力和記憶力。

這樣說可能有點紙上談兵,我在書中找了一個簡單的手指迴旋建康法,完成這個訓練,約有六成的人可感到氣力旺盛,各位有興趣的不防一試:

(more…)

Read More

一切從新開始

早前本站seezone.net的伺服器硬碟出現問題,備份的檔案又受損,所以一直以來的文章都全部失去。
對於我的blog來說或者是件好事,我沒打算找回過去的文章,這裡的一切將會重新開始。
我會盡量利用多些空閒的時間把這個blog更新。
將來這個blog的內容主要會是繼續介紹我看過的書籍、學習技巧、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係(主要是有關智慧技計論及進化論)以及我的生活鎖事。

Read More

曼陀羅思考法 – 水平思考法和垂直思考法的混合體

我很多時會跟朋友說起水平思考法的問題。

簡單來說,水平思考法就是故意往錯的方向想問題,不斷尋找可能性與更好的答案,水平思考法的好處,就是很多時可以擺脫問題的框框,想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不過水平思考法也有其缺點,就是想像出來的答案可能會過於天馬行空,不切實 際,脫離了題目的要求

就來看看水平思考法的一個實例:

假設有一天你回到家時渴得要命。你立即衝入厨房,打開雪櫃,發現雪櫃內只有一支樽裝汽水,但你找遍全屋也找不到開瓶器,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答應可以分兩大頪:

1. 垂直思考法:

答案仍以如何開啟汽水為主, 這些答案從已知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出發,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線,垂直深入分析研究問題。 答案可以有幾下幾種:

# 用牙咬開瓶蓋

# 用牆角或檯角撞開瓶蓋

# 問其他人借開瓶器

# 把汽水放入冰箱, 使其變冰而體積增加, 迫開瓶蓋

# 打破瓶子

2. 水平思考法:

答案已擺脫開啓汽水,這些答案是擺脫了既定的框框而從新的視角對問題重新思考。

例如:

# 改飲其他飲料, 如白開水

# 到商舖再買一瓶

# 吃水果解渴

# 在家裡找其他飲品

水平思考法或許可以幫你解決口渴的問題,但未必可以幫助你把屋中的唯一的汽水渴掉。

水平思考法可能可以增加我們點子,但有些時候會令我們難以把問題聚焦,而且很多時候會感到無從入手。

所以更佳的方法,或許就是同時利用水平思考法和垂直思考法,曼陀羅思考法就是其中一個配合兩者的方法。

要利用曼陀羅思考法,我們要先想像一個九方格,把要解決的問題放在九方格的中間,然後把相關於問題的思考整理為八大類,並放在餘下的八個方格,這樣我們就 形成了一個曼陀羅。

這時候我們既可以順時針在外面的八個方格逐個方格以垂直思考思考問題,也可以從問題中心開始向外面的八個方格作水平思考。

有些時候,如 果一個曼陀羅不能將問題解決,我們可以想像第二層的曼陀羅,產生更多的想法。 在Yahoo奇摩知識可找到有關曼陀羅思考法的介紹和例子,把曼陀羅思考法介紹得很清楚,很值得瀏覽一番。

相關網站: 曼陀羅思考法 – 無為居

Read More

The Privileged Planet

The privileged planet《The privileged planet : how our place in the cosmos is designed for discovery》是天文學家Guillermo Gonzalez和哲學家 Jay W. Richards於一九九四年合著的作品,書中提供了很多科學的証據,內容主要是在20世紀後期科學界對太陽系裡其他行星與衛星的觀察,並將其與地球的相 關資料的比較,發現要在宇宙中出現生物的機會是極之稀有的。

在太陽系中,地球除了像藏身在特設的防護繭內,還位於最適合居住的地帶,月球也像是為地球而設,保特地球的軌道與旋轉的穩定……。

以上種種的發現都指出地球是我們所知的唯一能夠提供充足的資源及條件讓生物生存的星體。

地球的條件除了像是經過精密的設計讓生物得以生存外,還是位於一個可精密探究全宇宙的最佳位置,作者引入了在一九九五年的一次日全食作為一個例子, 指出當年的太陽與月球和地球與月球的距離的比例的恰到好處,令我們人類可以觀測到太陽的光譜,令我們可以清楚分析太陽的成份,另外早在在一九一九年的一次 日全食,也讓我們證實了愛茵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我們人類這種生物要在地球生存的機會已經很微,在此書更從科學的發現指出地球是宇宙間最佳的觀察站,究竟這些是偶然(Chance)?還是設計(Design)出來呢?
相關網站:行星適居性

Read More

《我們仨》

wethree「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是著名作家楊絳於晚年哀失最親的丈夫(錢鐘書)和女兒(楊緩)後的作品,在此書記述了他們一家不平凡的家庭六十多年來經歷過的點點滴滴。故事以楊絳與錢鍾書同赴英國牛津讀書開始、女兒楊緩的出生、他們回國以後的種種經歷,直到錢鐘書和楊緩的去世。

楊絳以過去一家人的回憶,表達出對自己兩位最親的親人無限的思念。

世事無常,人世間的快樂往往是很短暫的,在《我們仨》最後的幾句,可算是楊絳飽歷風雨、生離死別後對生命的感慨,我相信不少人也會有同感: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就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

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Read More

There’s Treasure Everywhere

前 幾星期我在書局見到《Calvin and Hobbes:There’s Treasure Everywhere》出售,真是令我喜出望外,因為大概在五、六年前這本畫冊發售的時候我身上根木一本沒有足夠銀兩可以買,加上那時以為本書值 $399,最近才發現399原來係台幣,所以本書只係百零蚊港幣。

現今俾我再見到本書,就二話不說的買咗呢本書以作收藏。 相信大家有睇開SCMP的話,都睇過呢套漫畫,故事講述一個六歲的小朋友家榮與他的朋友Hobbes(一隻老虎) 的日常經歷,從中出現了很多有趣抵死的故事。

如果大家有睇個的話,都知道其實Hobbes在所有人的眼中只係一隻公仔,但係在 Calvin 的眼中,Hobbes是一隻活生生、愛吃吞拿魚的老虎。

Bill Watterson 的漫畫一直都是我最愛的其中一個漫畫家,而The Calvin and Hobbes就是我最愛的系列之一,我曾看過The Calvin and Hobbes 的 Tenth anniversary book,實在教人興奮。

在那本書中,收錄了The Calvin and Hobbes的一些作品,在一些作品後都寫出了他畫此作品時的心聲和畫的目的。

他的創意實在令我佩服(雖然有時會睇唔明),最令我欣賞的是他能用簡單的筆法,畫出主角的無數心情。另外,有時候他的作品並不是只令人一笑了之,往往笑中有淚,給人教訓一餐。

還記得以前大學有一年的考試,其中一題就是放了其中一個The Calvin and Hobbes的故事,問題就只有一個字”Discuss”,果題的分數係成份卷的廿五個percent……

Read More

偽科學家Hendrik Schön

在早兩星期前無意中看到國際台的一個科普節目《The World Of Exploration: Horizon – The Dark Secret Of Hendrik Schon》 ,講述德國物理學家亨力克.許恩(Jan Hendrik Schön)的事蹟,這位偽科學家犯下了不能饒恕的錯誤,在科學史上的留下了偽科學家的污名。

許恩在1998年至2001年期間在曾公佈了震撼學界的研究結果,他發表的論文大多是發佈於國際權威雜誌上如《Science》和《Nature》等,內容主要是有機分子在微電子學中的應用,他的「貢獻」令他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必然得主,成就媲美愛因斯坦。

可是後來有研究人員發現許恩其中兩篇獨立論文中所用的圖表基本上竟然是完全相同的,而對其數據產生了懷疑。調查小組便成立並著手對此調查,調查許恩共同作者的十多篇論文。

在2002年他所研究數據被証實為偽造作假,他所刊載的論文也全部地撤銷,這除了令他被貝爾實驗室開除,更令自己的博士學位被康斯坦茨大學撤銷。

有關 Hendrik Schon的新閒及研究小組對他的研究結果分析大家可在Wikipedia中找到。 我相信在許恩事件中最引人興趣的問題是如果許恩有心作假數據的話,為什麼他會利用相同的圖表發表在不同的論文上呢?如果他花點心思把這些圖表作些更改,他偽造數據的事情或者不會那麼容易被發現,這是否表示許恩真的是曾有一個數據是真實的呢?還是他被功名沖昏了頭腦而作出的傻事?相信只有他自己才會知道。

另外,這次科學界的醜聞也令人注意到Nanotechnology的發展,納米技術是否能夠取代現在以矽為主的半導體技術呢?納米機械人會否被成功製造出來呢?看來只有讓時間證明一切了。

Read More